2025年3月25日,合肥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發布了《關于進一步優化我市資質審批工作的通知》,在建筑業企業中引發了廣泛關注。該通知明確規定,技術負責人等主要人員在資質延期申報時,需同步提供“國家社會保險公共服務平臺”的個人賬號、密碼以及社保繳納地信息。主管部門將重點核查從業人員的履歷與社保繳納記錄是否相符。該項要求一經發布,立刻在合肥建筑企業中引發震動——原本已步履維艱的企業,若再被這一硬性核查門檻所限,資質延期幾乎成為奢望。
面對行業的普遍反應和企業的大量反饋,合肥市住建局迅速做出了回應。僅不到一個月后的2025年4月18日,住建局發布了《關于我市建筑業企業資質延期的補充通知》,宣布資質延期申報可以實行“雙軌制”:一方面,企業可以按照原有模式提交資料,即提供建造師的實名社保繳納憑證;另一方面,則新增“告知承諾件形式”的申報方式,允許企業通過提交《建造師社保承諾書》來替代原本的社保賬號或社保證明材料。這一承諾書一旦上傳,即視為企業選擇了承諾制申報,主管部門將在一年內對其進行資質動態核查。
這一政策轉向,可以看作是監管與現實之間的一次“柔性博弈”。對于多數中小施工企業而言,當前的建筑行業正處在一個極為艱難的階段:項目稀缺、利潤微薄、資金鏈緊張,稍有風吹草動便可能引發連鎖危機。與此同時,政府在資質管理、人員實名制、社保合規等方面持續收緊監管,導致很多企業在資質延期過程中面臨“無證可用”或“有證無社保”的尷尬處境。
從山東等其他省市的做法來看,目前資質延期普遍要求人員提供近三個月的社保記錄。盡管山東省二建證書市場價格尚可接受,但社保繳費所帶來的成本卻是壓垮企業的主要負擔。以最低繳費基數為例,每人三個月社保大約需5000元,對于人員數量眾多的企業而言,這無疑是一筆巨大的開銷。
在這樣的行業大背景下,合肥市的“社保承諾制”實際上等于為企業爭取了一年的緩沖期,讓企業能夠在短期內順利完成資質延期的申報工作,再通過后續一年內的社保補繳或完善來滿足最終核查要求。這不僅體現出政策執行的靈活性,也顯示出政府對本地中小企業實際生存狀況的體察與體恤。
對企業而言,這項補充通知無異于“雪中送炭”。在市場萎縮、政策收緊的雙重夾擊下,很多中小企業的“活下去”已成為唯一目標。在這種背景下,能夠為企業降低階段性合規成本,放寬形式性審查的政策安排,便是企業賴以延續的生命線。
更深層次來看,合肥此舉也為其他城市的資質管理改革提供了一個可供借鑒的樣本。如何在嚴格監管和企業實際之間取得平衡,是資質制度改革繞不開的問題。一味收緊雖然可以提升制度執行力,卻可能壓垮本就脆弱的市場主體;而完全放松又會導致制度失效,難以維護行業秩序。合肥的做法或許正是一種中間路線——以承諾替代即刻強制,用動態核查代替一次性審查,確保制度目標與市場生存雙重達成。
總的來說,合肥市資質延期補充通知的出臺,是一次典型的“政策適應性調整”。它不是對監管標準的退讓,而是在特定形勢下對企業現實困境的理解與回應,也是在用制度彈性守護中小企業的活力與希望。對于廣大建筑業企業而言,合理利用這一政策窗口期,規范社保繳納行為,完善人才管理制度,才是走出困境、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關鍵一步。
上一篇: 越來越多人考一建,到底圖什么?
下一篇: 從掛證到人證合一:建筑業的寒冬與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