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全國各地招標投標市場正在發生一項關鍵變化:越來越多地區明確要求項目負責人(注冊建造師)必須親自到場參加項目投標答辯,甚至將“是否到場”作為評標的重要依據。這不僅在強化投標過程的專業性與透明度,也在倒逼“人證合一”的落實,極大提升了能實質到場參與項目的建造師的含金量和市場價值。
多地同步推進:項目經理到場成“標配”
在過去的投標過程中,注冊建造師往往作為“紙面資歷”被提及,真正到場參與答辯的比例較低。而如今,這一現象正在被徹底改變:
1.浙江麗水:明確提出,擬派項目負責人未按時到場參加答辯的,直接記0分,視為放棄答辯。不僅要本人到場,還通過二代身份證與支付寶電子身份證進行雙重身份核驗,并當場拍照留存。
2.江西地區:在“確認建造師”環節引入人臉識別系統,確保擬派注冊建造師確實為實際到場人員,有效杜絕掛證、冒名頂替行為。
3.成都、北京等地:將項目答辯作為中標評審的常規步驟,明確要求項目負責人必須參與;同時,北京還將企業的質量控制記錄、安全事故和農民工工資發放情況列入最終定標考量范圍,進一步強化企業整體履約能力的評估。
4.上海:不僅要求投標單位的注冊建造師數量滿足資質要求,還明確將項目經理是否答辯納入技術標評審范疇。若項目負責人未按要求出席,直接視為棄標處理。
5.杭州:實行投標答辯信用管理,擬派項目負責人不按要求出席的,由招投標監管部門按規定進行信用扣分,長期影響企業和個人的市場準入與項目競爭力。
答辯機制背后:建造師含金量再升級
越來越嚴格的答辯機制背后,是市場對建造師實際參與度、責任意識和履職能力的高度重視。相比過往“掛名不掛責”的操作,當前制度更加強調:
1.實名制參與:身份核驗從“證書對得上”轉向“人證實時一致”;
2.能力現場展示:不僅有資質,還要有表達能力、方案統籌與答辯應對力;
3.責任持續追溯:投標答辯只是開始,投標成功后將面臨全過程管理履職。
這也意味著,真正能參與現場、具備專業表達和應對能力的建造師,其市場需求將持續上升。用人單位在選派項目負責人的時候,越來越傾向于選那些可以全程跟進、配合答辯和管理、甚至代表企業形象的人才。
趨勢信號明確:掛證式投標行不通了
這一系列制度變化傳遞出明確信號:掛證行為正在失去市場生存空間。多地借助人臉識別、身份雙驗、現場拍照等手段構建“實人實崗”機制,讓真正參與管理的建造師才有市場。
可以預見,未來在投標市場中,是否能親自到場、是否能在答辯環節展示自身能力,將直接影響:
1.企業是否能中標;
2.建造師個人是否受青睞;
3.是否能持續獲取高質量項目資源。
建造師新時代來臨,能出場就是硬實力
隨著各地對注冊建造師參與度的制度性強化,**“會出場、能答辯、敢擔責”**的建造師成為市場最搶手的資源。不再只是掛個名、出個證,而是全面參與,從投標答辯到后續履約全過程都必須到位。
對于企業而言,找一個“能出場”的項目經理遠比找一個“掛名”的證書更有價值;對于建造師個人而言,也意味著一個新的職業升級窗口已然開啟:有能力者,機會更大,收入更高,話語權也將更多。
上一篇: 一建證書價值洗牌,你手里的還能用嗎?
下一篇: 考證還有用嗎?行情數據告訴你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