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來,建筑行業有句流傳甚廣的話:“掛證查得越嚴,證書價格就越高。”乍聽起來似乎有道理——監管收緊,市場證書減少,價格自然水漲船高。但現實真是如此嗎?讓我們看看一些真實的數據和背后的行業邏輯。
北京一年注銷1469家建筑企業資質
據統計,2025年北京地區已有1469家企業注銷了資質,其中被建委強制注銷的有150家,剩下的1319家則是主動申請注銷。而這僅僅是北京一地,全國范圍內有多少企業選擇“放棄資質”,數據恐怕更加驚人。
強制注銷可以理解,是查到了問題。但那些主動注銷的企業,為何放棄多年來累積下來的資質?答案其實很簡單:
資質維護成本太高,企業“躺平”求生存
當前資質換證政策變化頻繁,不少企業好不容易把三級資質升為二級,結果發現——新證的有效期竟然只有一年!
如果想拿到5年的長期有效資質,還要趕在2024年底前做正常延期審核,而這背后涉及的人員配置要求遠高于以往:
1.多本一級或二級建造師證書
2.每本證書附帶社保
3.年度維護成本高達數十萬元起步
對于中小型基建企業來說,這是一項沉重的負擔。眼看前方項目有限、回款難、資金緊張,不少企業只能做出艱難選擇:干脆注銷資質,減少成本,保命為先。
有資質也難接活,資質不再是“通行證”
很多企業即便擁有資質,依然在市場上找不到項目。資質已經不再是工程訂單的“門票”,而成為一種“負擔”。過去靠資質拿活、靠證書掛靠賺錢的時代,已經被越來越精細化、透明化的監管淘汰出局。
一些企業因此放棄自辦資質,轉而選擇尋找有資質的單位合作,抱團取暖。這也解釋了為何大量企業注銷資質的同時,市場上并沒有出現“證書價格暴漲”的情況。
市場在收縮,掛證不是長久之計
盡管住建部對掛證行為的打擊越來越嚴格,但證書價格并未如預期般一路飆升,反而趨于冷靜。這一方面是因為企業需求減少,另一方面則是市場的理性回歸。
前些年建筑行業野蠻式發展,人人都想考證、掛靠、賺快錢。而今,行業進入深度調整期,監管高壓、項目萎縮、回款難,已經讓“掛證搞錢”的老路徹底走不通了。
掛證暴利時代已結束,理性看待證書價值
證書仍有價值,但這份價值更多體現在你能否在項目中實際發揮作用。對于真正想長期從業的工程人來說,提升專業能力、尋找穩定崗位才是王道。而寄希望于“證書溢價”繼續瘋狂增長,恐怕只會事與愿違。
時代變了,掛證這條老路,已經不值得再賭了。
上一篇: 一級建造師鐵路專業,憑啥一夜暴漲?
下一篇: 警惕“山寨證書”,別讓考證變成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