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合肥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接連發布的兩則通知,在建筑行業內引發了廣泛關注與熱議。4月11日發布的《關于2025年第一次建設工程企業資質動態核查結果的通報》及4月17日緊隨其后的《關于企業資質延期工作的補充通知》,表面上看似一緊一松,實則透露出監管思路的深層次調整與行業管理邏輯的再平衡。
一、從“嚴管”出發:遏制建造師頻繁變更注冊現象
4月11日的通報中,有一項新規引起了業內極大關注:對在一年內變更注冊單位兩次及以上的建造師,在動態核查整改中將不再作為有效人員認定。該政策將自2025年5月1日起正式執行,意味著頻繁更換注冊單位的建造師將失去資質認定的資格。
這一舉措,劍指行業長期存在的“證書流動性過強”問題。在現實中,不少建造師為了尋求更高薪酬、更優項目資源或更具發展前景的企業,頻繁更換注冊單位;而部分企業為了滿足資質要求,也會在短期內借用、租用建造師證書。這種“靈活調配”的背后,雖解決了短期的利益需求,卻也造成了資質虛假、工程質量監管乏力等行業亂象。
新政的落地,顯然意在打破這種虛假流動,通過壓縮建造師“自由跳槽”的空間,推動其與企業之間建立更為穩定、長久的合作關系,從根本上提升資質申報的真實性與工程管理的專業化水平。
二、政策“松綁”:資質延期申報可承諾制操作
然而,就在業內仍在圍繞4月11日政策展開深入解讀之際,4月17日,合肥市住建局又發布了另一則補充通知,提出:在企業資質延期申報過程中,建造師社保可采取“告知承諾制”申報。
這一舉措,為企業在實際操作中提供了更大的靈活性。所謂“告知承諾制”,即企業無需提交建造師社保證明原件,只需承諾其社保屬實,便可完成申報流程。此舉無疑緩解了部分中小企業在人員社保繳納與資質維持方面的壓力。
這一“松綁式”調整,與11日的“緊縮式”監管形成鮮明對比,也讓不少企業感到措手不及。一方面政策提高了注冊建造師的管理門檻,限制其變更頻率;另一方面卻放寬了企業在資質延期中的操作條件,呈現出一種“剛柔并濟”的政策格局。
三、行業反應:退證潮與人力策略調整
新規落地之后,一些企業迅速做出反應。為了降低資質維護成本,不少企業開始主動退還部分注冊建造師證書,試圖在短期內壓縮用人成本。這一“退證潮”的出現,在業內形成了微妙的連鎖反應:
對企業而言,短期內可通過政策的彈性空間節約開支,但在未來資質升級、項目投標等關鍵環節,若缺乏足夠有效注冊人員,可能會因此錯失市場機會,埋下發展隱患;
對建造師個人而言,面對注冊限制的新規,他們在擇業過程中將更加謹慎,更注重企業的穩定性與長遠發展,減少“為跳槽而跳槽”的盲目行為。但同時,也必須面對部分企業“退證”后帶來的失業風險與市場波動。
四、制度背后的考量:穩定合作,優化生態
合肥市住建局此次“雙重政策”的出臺,不僅展現了監管層對建筑行業治理力度的加強,也釋放出一個重要信號:在規范市場秩序的同時,也在努力兼顧企業運營的現實困難。
政策組合拳的背后,是一種更為成熟和靈活的治理思路。通過限制建造師頻繁變更單位,壓實行業規范底線;通過告知承諾制為資質延期“開綠燈”,給予企業合理的緩沖期。最終目標,是希望促成**“建造師與企業相互信任、共同成長”的行業生態**,為提升工程質量與安全管理水平提供基礎支撐。
五、未來展望:謹慎調整,理性應對
當前政策雖在短期內帶來一定的混亂與壓力,但從長遠看,將引導建筑行業邁向更加規范、透明和健康的發展軌道。企業應著眼于人才儲備與團隊建設的可持續性,避免過度依賴政策漏洞;建造師也應更加注重職業穩定性與發展空間的協同。
總之,這場由政策引發的“行業震動”,既是一次挑戰,也是一次機遇。只有在變化中找準方向,企業與個人才能在新一輪行業洗牌中脫穎而出,迎來真正的轉型與發展。
上一篇: 二級建造師可以全國通用嗎?
下一篇: 一級建造師鐵路專業,憑啥一夜暴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