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有一位建造師向我咨詢了一個困擾他已久的問題:他通過中介介紹,進入某個裝修項目擔任“喝茶經理”,在項目中待了幾個月,期間工資也按時發放,一切看似正常。然而,隨著項目的完工,企業卻突然不愿注銷他的證書,也不給予任何的補貼,實際上是拖延處理。這讓他感到無奈,也憤怒不已。
項目本身是一個廠房工程,而這位建造師所在的企業僅僅承接了其中辦公室的裝修分包。盡管裝修部分已經竣工并通過驗收,但整個廠房項目仍未完全完工。根據規定,項目必須整體竣工,所有資料完善后才能交給城建檔案館,企業才能進行證書注銷。但這顯然成了企業拖延的借口。
因為涉及的項目規模較大,廠房工程的施工周期本身就很難掌控,甲方一旦出現工期延誤,項目可能會持續拖下去,甚至可能一年半載都沒有最終完工的跡象。企業顯然清楚這一點,采取了“拖”的策略,想借此擠壓這位建造師的耐心,直到他不得不放棄要求。企業此時顯然已經掌握了主動權,因為他們可以持續拖延工期、不斷推遲證書注銷的時間,從而不再需要支付任何補貼,也不再需要承擔責任。
這位建造師曾多次向當地住建局投訴,但局方的態度也顯得極其消極,項目的現場負責人并沒有表示明確拒絕,而是推托說項目未完工,自己無法處理此事。更讓人憤怒的是,盡管他在企業的工作中有打卡記錄、勞動合同、工資發放記錄、社保繳納記錄,甚至有工作微信群的資料,這些都是可以證明他是全職員工的證據,但企業卻依然堅持不予解決。
如果我遇到類似情況,我通常會建議先禮后兵。畢竟在這種局面下,最重要的是要理性與企業溝通,看是否能夠達成一個雙方都可以接受的方案。如果企業態度依然強硬,最終只得通過官方渠道解決。特別是在這種長期拖延的情況下,勞動者可以向勞動監察大隊投訴,要求企業履行應有的責任,并采取強制手段解除勞動關系。這種方法雖然看似麻煩,但卻是最有效的手段之一。
回想幾年前,我也遇到過類似的情況。當時我在中山的一項工程中擔任了“喝茶”經理,項目的后期因為各種原因,工資被拖欠了近一年。由于一些原因,我最終決定離開廣東,回到安徽,但企業的拖延并沒有停止。直到項目完成竣工驗收,老板才讓我回去簽字確認。即便如此,企業仍不愿支付我的工資,因為他們沒有足夠的資金,甚至還因為資金凍結的原因無法支付。然而,如果我不簽字確認,企業也不會注銷我的證書,且我的證書仍然被鎖在廣東地方三庫系統中,這意味著即使我想跳槽,繼續從事建筑工作也變得極其困難。
這種情況讓我深刻體會到,建筑行業中的很多小老板,在面對甲方的拖延和項目資金難以回籠的困境時,往往變得非常無奈。甚至一些本應由地方政府支付的工程款,也遲遲無法到賬。那時,甚至會發生政府部門采取拖延策略,導致承包方的資金鏈斷裂,老板不得不拖延支付工資,甚至有些老板因為資金問題而破產倒閉,最終成了“失信被執行人”。這些情況的背后,無論是合同約定、法律條文,還是所謂的契約精神,都顯得非常蒼白無力。
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作為建筑企業的員工,尤其是項目經理,不論是“喝茶經理”還是全職項目經理,常常面臨著薪資拖欠、證書無法注銷的困境。尤其是在經濟大環境不景氣的情況下,企業資金壓力增大,很多企業開始裁員降薪,甚至斷臂求生。對普通建筑工人來說,找工作已經變得越來越困難。甚至很多人都失去了收入來源與未來的希望。
或許我們可以把這一切歸結為一個殘酷的現實:企業的生存壓力正在不斷加大,個人能力、誠信經營、仁義禮智信等傳統的價值觀似乎已經不再適用。如今,很多企業為了生存已經開始采取各種極限手段,其中最直接的便是拖延和不支付工資。而在建筑行業,特別是在民生工程領域,一些項目雖然獲得了專項資金,卻因為各種原因,資金遲遲未能到位,導致承包企業不得不自掏腰包墊資,最終卻因為無法拿到工程款而陷入死局。
我們不得不承認,這樣的情況已經不再是個別現象,很多老板因為資金鏈斷裂,變成了“老賴”,他們在經濟不景氣的時代背景下已經無路可走。而作為建筑行業中的從業者,除了埋頭工作,也很難去改變這般惡性循環。
在這樣的大環境下,大家都面臨著巨大的生存壓力,盡管大家都希望能夠有所作為,享受屬于自己的回報,但現狀往往事與愿違。這個行業的艱難,已經不僅僅是工資拖欠的問題,而是整個行業環境的惡化,甚至很多人在努力求生的同時,早已喪失了對未來的希望。或許,最好的做法就是坦然接受這些不完美,繼續堅守自己的崗位,不斷調整心態,等待一個更為有利的時機。
當然,大家都知道,這種現象背后的根本問題,并不僅僅是企業自身的問題,社會的整體環境也在不斷地變化。作為個體,雖然我們無法改變整體的局面,但我們仍然可以通過各種方式,力求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同時為自己爭取更多的權益。
下一篇: 退休建造師還能靠掛證賺錢嗎?一文了解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