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福建省某城中村道路改造項目在招標過程中,引發了一場建筑行業的“地震”。三家已經順利入圍施工單位,眼看就要中標,卻因為注冊建造師數量未達到對應施工資質的要求,被評標委員會直接“一票否決”,徹底出局。
這個結局,讓參與標書制作的工作人員直接“吐血”,幾個月來連續熬夜、反復打磨的成果,在最后一刻灰飛煙滅。公司老板也無心再去KTV高唱“刀個刀個刀個刀”,一臉鐵青地看著評標結果,一時間,只剩下沉默和懊悔。
更讓業內震驚的是,這次“卡”得如此嚴格,背后的政策信號非同小可。
幾十年的“行業慣例”被終結,住建部新規動真格
過去,雖然國家在資質標準中明確規定了企業所需配備的注冊建造師數量,但在實際執行中,招標部門通常睜一只眼閉一只眼,不會認真去核查施工單位是否真實滿足這些要求。這種“潛規則”已經在建筑行業中持續了幾十年,很多企業也因此形成了一個“慣性操作”:
1.拿到資質后,為了節約人工成本,便立即與部分建造師“解約”或注銷注冊,僅保留最基本的人員配置。
2.這種做法一度成為行業默認操作,也間接導致建造師市場出現“持證不在崗”“掛證不執業”的普遍現象。
然而這一次,福建省打破了常規,明確執行住建部的新規:所有中標候選人必須滿足其資質證書所要求的注冊人員標準,即使招標項目本身未對資質作強制要求,也必須依據企業原有資質配備情況進行審核。一旦不達標,直接取消中標資格——毫不留情!
三家企業“自毀前程”,教訓深刻!
此次中標失敗的三家企業,其實并不是沒有機會——早在招標文件中就明確標注了相關條款:
“中標候選人注冊人員應滿足其所持施工資質證書對應的施工資質標準要求。”
而且還特別說明,即便是部分項目未強制要求資質,也需按照資質配套人員標準進行執行。
換句話說,這次“吃虧”純屬企業自己輕視招標條款、抱著僥幸心理,最終付出了慘痛代價。
建造師市場將迎來“大變局”?
隨著福建此舉打響“第一槍”,若全國各省市全面跟進這一執行標準,將對施工企業構成重大影響:
1.施工企業必須“養”足建造師,不再能玩“人證分離”的花樣;
2.掛證現象或被根本遏制,以往依靠“臨時借證”的做法徹底失效;
3.建造師證書的實際需求激增,持證人員的身價可能水漲船高;
4.企業合規成本上升,不得不正視長期人才儲備問題。
一旦這一政策全面執行,全國建造師數量本就緊缺的矛盾將被進一步放大,價格也極有可能“暴漲”。特別是一建、二建證書,將不僅僅是掛在墻上的“面子工程”,更是企業能否中標、能否承接項目的“入場券”。
尾聲:企業要學會“讀懂信號”,別再賭僥幸
本次事件也給廣大施工企業敲響了警鐘——政策紅線不是擺設,標書里的每一行文字都可能決定你的命運。
與其在中標失敗后追悔莫及,不如在準備階段就將所有制度和要求落實到位。未來的建筑行業,將越來越向合規、專業、透明方向發展,靠“鉆空子”與“慣例操作”吃飯的時代,真的要結束了。
這一波福建“較真式”的操作,或許就是風暴前夜的第一道雷響。施工單位、注冊人員、獵頭公司,誰能最快嗅到變化,誰就能在這場新規博弈中搶占先機。
下一篇: 2025年一級建造師礦業工程證書行情預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