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的一建證書無法注冊,那我考證的意義何在?”
?
隨著11月專項整治“掛證”措施進入全面核查階段,不少建造師對此頗感焦慮。然而,細心的人可能已經發現,隨著整治工作的推進,各省市的態度似乎有所“轉向”:部分地區推遲掛證整改期限,甚至出現如浙江住建廳發布又刪除掛證名單的現象。這種“寬松化”的跡象背后,隱藏著哪些深層原因?
?
1. 掛證問題的規模和影響超乎想象
嚴查掛證固然是國家政策,但其影響范圍之廣卻令人驚嘆。例如,浙江金華和溫州相繼公布了疑似掛證人員名單,涉及人數分別達到1.7萬和1.5萬。僅兩個市就有3萬人,這一比例推及全省甚至全國,疑似掛證的總人數可能達到百萬級別。
?
如果對掛證一刀切,注銷所有掛證人員的證書,將給建筑企業帶來毀滅性打擊。資質無法滿足要求、項目無法正常開展,可能導致大量企業面臨倒閉。據估算,按現有掛證比例,嚴查甚至可能讓全國1/3的建筑企業陷入困境。顯然,這并非整治掛證的初衷。
?
2. 浙江的“柔性整治”:掛證整改有余地
正因如此,浙江住建廳在整治中采取了更“柔性”的策略。在公布疑似掛證名單后,又緊急刪除,并明確指出名單僅為“疑似掛證”,限期整改即可。無法完成整改的人員仍可通過申訴和合理說明來免于處罰。這一做法無疑在傳遞信號:掛證整治的重點是規范化,而非一刀切式地懲罰。
?
這一政策導向實際上是在鼓勵掛證人員和企業主動整改:補繳社保、實現人證合一,或及時注銷避免深陷風險。如此一來,既達到了規范市場的目的,也避免了過度打擊帶來的社會和行業震蕩。
?
3. 掛證現象的根源何在?
要理解掛證現象的普遍性,必須追溯建筑行業發展的歷史背景。
我國作為“基建狂魔”,在過去幾十年中建筑行業高速發展,項目管理制度從西方引入,催生了一級建造師等崗位需求。然而,經驗豐富的項目經理多來自一線,文化水平有限,很難通過嚴苛的建造師考試;另一方面,企業資質和項目開展又對持證建造師數量有嚴格要求。面對這一矛盾,掛證作為一種“灰色”解決方案自然應運而生。
?
近年來,盡管建筑行業人才儲備和教育水平有了顯著提升,但掛證現象依然未能根除,原因在于企業對資質和投標的雙重需求:
資質要求的矛盾:企業需滿足持證人員數量要求才能獲得資質,但部分企業項目規模有限,實際并不需要這么多人,掛靠成了一種低成本的選擇。
投標需求的壓力:招投標體制下,企業要參與更多項目競標,就需要足夠的持證人員。為平衡成本與需求,掛靠再次成為解決途徑。
?
4. 嚴查掛證的現實意義與未來趨勢
盡管掛證現象由多重因素促成,但其弊端顯而易見。全國范圍內的嚴查行動雖然短期內難以徹底消除掛證,但至少起到了震懾作用,讓掛證的行為有所收斂。整治過后,建造師證書的含金量和市場價值或將有所提升,對行業內持證人員來說是件好事。
?
同時,整治工作也在推動行業逐步規范化。隨著人證合一要求的普及,企業不得不提高對內部人員的重視,改善招聘和培訓機制。
?
寫在最后
掛證問題并非一朝一夕可以解決,其背后涉及資質管理、招投標體制、建筑行業發展階段等多層次因素。未來,全面清理掛證還需要制度上的進一步優化,比如降低資質門檻、改進項目管理機制等。
?
這次掛證整治雖然嚴厲,但并未“一刀切”。從政策層面來看,這種“嚴查但留有余地”的做法,或許正是為企業和從業者留下緩沖空間,引導行業向更加規范化邁進。